炒作陷阱:信誉存疑的爆料者冒险兜售iPhone 17手机壳牟利

文章配图

一位近期崭露头角但信誉存疑的爆料者,正利用其知名度在iPhone新机发布前数月就开始售卖iPhone 17手机壳。你或许不该购买这些产品。

科技爆料通常并非高薪职业。由于多在传统媒体体系外运作,爆料者很难将从各处获取的零散信息转化为收益。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受雇于大型媒体的爆料者,或成功在YouTube建立个人品牌的意见领袖。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像郭明錤那样成为证券分析师,或像马克·古尔曼那样被彭博社收编,亦或是像桑尼·迪克森那样保持超高准确率。这导致部分爆料者试图通过非常规手段从传闻报道中获利。

某些情况下,他们会走上歧途。

本文虽聚焦爆料市场的灰色地带,但需要说明的是:行业内仍存在许多秉持操守的声音。我们并非针对基于传闻分析的证券分析师,或出于兴趣制作概念图的人士。

本文讨论的是那些刻意建立影响力后,以可疑方式变现的个案。

手机壳骗局

Majin Bu是近期活跃的苹果爆料者,频繁通过社交媒体发布iPhone消息。其爆料记录始终不佳,惯用手法包括:重新包装他人传闻、盗取中国社交媒体内容据为己有,或像近期关于灵动岛的帖子那样进行常识性猜测。

其在X平台拥有的7.54万粉丝量虽不算惊人,但都是主动获取其爆料的精准受众。

理论上完全可以通过X平台的创作者收益计划获利,且Bu似乎符合全部资格要求。

但Bu选择了另一条路。如同分析师开设Substack专栏,这位爆料者建立了个人网站发布长篇传闻,同时夹杂旅行和烹饪指南。

尽管完全可以通过网站广告盈利,Bu却采取了更直接的变现方式:销售号称适配2025年秋季旗舰的iPhone手机壳。

在题为《专为iPhone 17 Pro设计的新款MagSafe保护壳》的帖文中,Bu复述了关于苹果Logo将因新摄像头模组重新定位的旧传闻。

该帖文并未透露新细节,而是以”深思熟虑的解决方案”为名推销新款MagSafe手机壳。

Bu大肆吹捧新品优点后,向消费者保证从Majin Bu官方商店购买的手机壳”100%兼容”且”仅为美学调整”。

随后列出十款不同风格的所谓iPhone 17手机壳购买链接,标价39.99欧元(约46.7美元)至49.99欧元(约58.39美元)。

问题在于:这些产品可能根本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基于未必准确的数据。

超前销售的把戏

所有商品描述都伪装成现有产品,却未标明具体上市时间。理论上可能是待iPhone上市确认尺寸后的预售产品,但页面既未说明,也未承诺发货时效。

消费者下单后24小时内会收到所谓”定制需求收集”的联系。

更可疑的是,所有商品均标注为Lieko品牌。该品牌官网自称拥有21年经验的制造商,声称能在20天内完成生产。

深入调查发现,Bu早前发布的iPhone 17概念图中,就曾悄悄植入这些手机壳的渲染图。

消费者的高风险赌注

Bu试图在真机尺寸未知前就兜售配件。虽然手机壳厂商根据传闻提前设计不算新闻,但通常集中在iPhone发布前数月。

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行业充满风险:多年前就出现过”水滴造型iPhone”保护壳的闹剧,近年相机控制键也令早期配件商吃过苦头。

Bu商店销售的手机壳完全基于未经证实的参数。消费者可能提前数月收到产品,最坏情况下将获得与实机完全不匹配的废品。

准确性持续滑坡

Bu的爆料质量本就欠佳,近期在独特性、准确度方面更是明显下滑。虽然具体原因难以断言,但最可能的解释是维持内容产出的压力。

爆料者初期可能凭借高产积累粉丝,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获取的真实信息越来越少——尤其当越来越多人加入爆料大军时。

为维持关注度,部分爆料者开始不加甄别地转发不可靠消息,甚至完全捏造内容。

根据我们长期追踪的经验,爆料者的职业半衰期约为18个月——Bu似乎正在完美印证这个规律。

前车之鉴

LeaksApplePro就是典型案例。这个账号早期同样高产,却充斥着编造内容甚至刻意愚弄受众。

尽管被多家苹果专业媒体标记为不可靠信源,其虚假爆料仍被主流媒体不加甄别地转载。

其最著名的造假事件,是声称在新冠疫情期间潜入苹果公园拍摄iPhone 12发布会。所谓”证据”经反向图片搜索,被发现盗用他人作品。

被揭穿后竟变本加厉,谎称蒂姆·库克因”泄密”驱逐了所有人员。事后证实其所有”爆料”100%虚假。

该账号2023年死灰复燃,继续散布关于iPhone 15 Pro和iOS 17的谎言,期间还通过X平台推销可疑公司的Apple Watch表带——这与Bu 2025年的操作如出一辙。

泄密生财的正确方式

保持准确性固然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业内仍存在马克·古尔曼等凭借真实爆料被彭博社收编的典范。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也因自主供应链调查和相对准确的预测赢得大量追随者。尽管近期准确度有所下降,仍属顶级信源。

诸如DigiTimes、ETNews和Jeff Pu等消息源则表现参差:其供应链原始数据可靠,但对苹果计划的推断经常出错。例如DigiTimes曾坚称Pro Display XDR是搭载A系列芯片的大屏iMac。

社交媒体爆料者整体准确率更低。虽然存在Fixed Focus Digital等可靠信源,但Bu这类账号主要靠复述他人传闻维持更新频率。

变现需谨慎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爆料者追求知名度或商业化,而在于利用尚未发布的产品进行风险转嫁。

为现有产品(如iPhone 16系列)制造配件毫无问题,但为一款纯属传闻的产品背书——尤其当爆料者本身信誉存疑时——对消费者而言风险过高。

专业媒体如我们和9to5Mac、MacRumors等同仁始终重视质量把控,因为声誉就是生命线。而匿名爆料者除了微博账号外几乎无需承担任何代价,这种不对等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Related Pos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